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刚看到日本1226日之《每日新闻》,记者援引了我几百字谈话。现将我当时谈话的要点发布如下。记者的提问文字,前半部分未经其本人审阅。

记者:在习近平政权下,该如何去看待评价毛泽东的现实意义?

童:我一般不公开评毛,因我是他做法的受害者之一,怕别人说个人际遇影响言论公正。不过,这次既然接受采访,当然得说几句,我尽量秉持学者应有的超然中立和客观公正的态度谈吧。

对于中国执政党来说,这个政权是在毛领导下夺取的,当然要纪念他。中共夺取政权端赖毛的领导,此乃不争的事实。在包括本人在内的一般人看来,没有毛泽东,共产党当年不一定打得赢。战争的胜负,最高领导者个人能力的高低往往有决定性意义。

记者:你讲的战争是否包括抗日战争?

童:我指的国共内战,不包括抗日战争。中共领导的军队不是抗日战争中方的主力。

记者:其它的方面你如何评价?

:在建设方面,毛可谓全盘失败,原因主要在于他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整天互相斗。具体地说,民主建设他谈不上,毛在上世纪40年代中就通过延安整风实现了个人集权,党内没民主。这方面的资料,可参看高华的《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所谓红太阳,就是绝对权威或神。1949年后他又借助文革把个人极权从党内扩大到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成了中国事实上的皇帝。

至于法制建设,毛掌权27年,中国只有两部法律,宪法和婚姻法。但宪法从一开始就被严重违反,后来无疾而终;婚姻法事实上后来也没了规范作用。

经济建设方面,毛搞得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那个时期曾经出现了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上空前的饥荒,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毛把包括土地、劳动工具在内的所有生产资料,都集中到国家机关及其附属组织手中,并且完全按权力意志加以运用,个人一无所有,一无所能。这种情况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稍早的苏俄除外,它们是一回事。那时中国直接间接饿死无数人,我本人也亲历了那个时代,差一点饿死。

1949年后中国历史的真正转折点是1976年毛的过世。这个话不好正式说,就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当然,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实也了不起,它与以阶级斗争为纲针锋相对,将经济建设确定为国家根本任务,后来还写进了宪法。

毛的结局是个悲剧,对他个人和家庭都是如此。这不好说是他个人品质或行为动机如何不好造成的,权力空前巨大,又高度集中于一个党、一个机构、最后集中于他一个人,这种体制太危险了。在这种体制下,品德、动机再好的人,也难免造成灾难性社会后果。

记者:对于毛,党中央现在怎么评价?

童:在这方面,请记住,1979年中共中央有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就是党中央的正式态度。现在具体某个人、某个机构怎么说并不重要。不过,这个决议被不少人认为掩饰了毛错误或问题的严重性。

在当今中国,有一部分人之所以全面否定毛泽东,是因为他们把毛泽东当作极左的代表或专制极权的象征。还有一部分人特别推崇毛泽东,其原因更复杂。有些人崇毛是出于对专制强人的崇拜,我们社会这样的人很多,更多的人是借此对某些现状表达不满。掩盖毛泽东过错,极力推崇毛泽东的现象是需要警惕的。

记者:为什么需要警惕?

:因为这种说法中明显包含否定改革开放、否定民主法治、否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意思。

记者:外界传习近平总书记比较喜欢模仿毛泽东的政治手法,是不是这样?薄熙来也是这样,但为什么要把薄打下去?

童:我不这么看。其实他们两者的施政方式很不相同。习试图代表处于左右两极之间的最大多数人,作为国家领导人,这是正确的选择。不过,为此他得对特别左和很右的势力都有所压制。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事实上是极左派的代表,他的倒台在很大程度上是极左势力的失败,但这不是谁有意打击的结果,而是他们自己走极端,一不小心暴露了严重的犯罪事实。

推行改革开放的邓小平有一个重要主张,即“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们看到在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党中央举行纪念活动,但是不鼓励将纪念活动做得太奢华、声势太大。这传达了中央两方面人群的感情都予以照顾的均衡态度。一方面,中央要防止一部分人借口纪念毛否定改革开放、否定民主法治、否定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另一方面,又得警惕有些人通过否定毛来否定中共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从样看,可以说习总书记基本还是继承了邓小平“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的主张。这个主张现在口头上很少说,但仍写在中共党章上,是有效的。

记者:打击极左极右的必要性在哪里?是为了社会的安定吗还是别的什么吗?

童:谈不上打击,是压制。压制极左,意在不让极左势力否定改革开放、否定民主法治、否定民营经济、否定市场;压制过右的势力,则是让他们不得否定中共的领导地位和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以及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要维持安定当然是一种考虑,通常在党中央看来,极左极右两个极端都可能破坏安定。

话题:



0

推荐

童之伟

童之伟

4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华东政法大学宪法学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

文章